2.1 服务对象之精准
海外华语传承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华文学习者,因此,精准服务需要从学习者出发。郭熙、林瑀欢(2021)把国际中文教育分为三个主要类型:(1)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其特点是目标语环境的、成建制的第二语言教学,对象多为成人;(2)海外的“国际中文教学”,是处于非目标语环境的、多样化的中文作为外语的教学,教学对象覆盖多个年龄段、多个层次;(3)海外的“华文教育”,其对象主要是华人社会中学龄和学龄前的华裔子弟。这一区分可以看作是为中文学习者精准服务的一个基础。北京华文学院原院长彭俊博士向笔者建议,还要补上在国内开展的华文教育这一类型。这样看来,华文教育的确占了国际中文教育的半壁江山。它提醒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中文学习者作出更进一步区分,需要对诸如祖语生的构成、各地华人社会的特点、各地华语的特点等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认识到区别对待这一点并不容易。上个世纪 80 年代,不论是国家汉办还是国务院侨办,都是希望有一套能够走遍天下的中文教材。后来,有关方面开始推动教材的“国别化”。这是认识上的一个非常大的变化。但是,“国别化”的“国别”要到什么程度?可能需要看实际情况。比如同在印尼,雅加达、万隆和泗水的华文教学是“二语”教学,而坤甸和棉兰的华人会闽南话,山口洋的会客家话,显然又不同于雅加达和万隆。巴淡的小孩子都是看着新加坡电视台第8波道长大的,会说华语。这些不同地方的学生显然不能同样对待。潘文国(2018)说印尼华文教学是“二语”教学,显然与事实不符。我们曾在印尼使用高级汉语教材《桥梁》,对雅加达等地的“二语”学习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于像棉兰等地那些会闽南话、客家话乃至华语的人来说,却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早期马来西亚的一些华裔生到中国大陆读书,被要求参加 HSK 考试,水平达到 6 级。对他们来说,这好像是开玩笑,因为他们的华语是自然习得的。
就整个海外华人社会的祖语传承来说,到现在为止,我们的认识还很不够,正所谓家底不清(郭熙、王文豪 2018)。总的情况是,学习者中成人、学前、学龄的都有,学龄段学习者居多;他们可能在主流学校,也可能是在非主流学校。就语言背景来说,可能是第一语言教学,也可能不是第一语言教学。但到底有多少人、多少种学习类型、家庭语言背景怎么样、有没有方言、用什么样的方式学习、有没有学伴儿,以及学习目的是什么等等并不清楚。不把这些弄清楚,就难以做到服务的精准。此外,相关研究表明,以往对教材、教师培养、教法有大量的成果,但对学习者的研究却不多,尤其是华裔儿童学习的研究更少。这可能跟研究条件限制有关,需要想办法推进,否则也不利于精准服务。
(未完待续)
END
今日责编:建国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