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阶段是从甲骨文到小篆。甲骨文中,“娘”字的右侧有点像“虫”字,代表双手交叉,跪在地上的女性形象;左侧形似“兑”字,指的是当时商代的“妇女”。他们有着崇高的地位。身份高贵。显然“母亲”一词并不是指当时的普通女性。
但在《小篆》中,“母亲”这个人物的形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本上变成了“母亲”这个人物。从小篆书到楷书,“母”字变成了“嬢”。但在楷书中,“嬢”与“母”并存,并且有两种读音,一是“娘”,二是“让”,都是二声。
南朝梁古冶王所著《玉章》:娘,女孩的称号。
可以发现,自南北朝以来,“娘”就被用作女孩的名字,但“嬢”没有这个意思。到了唐代,“母”字已广泛用于妇女的名字中。几乎同时,“嬢”一词出现了“母亲”的意思。我们学过的《木兰词》里就有“爷爷、妈妈听见姑娘来了”和“没听见婆婆叫姑娘”的说法。这里的“爷爷、妈妈”是简体字,原来的繁体字其实是“爷嬢”。
至此,可以说从小篆到楷书,“嬢”字在其演变过程中有两种写法。一是“嬢”,是女孩的意思;另一个是“嬢”,意思是“母亲”。不过,在唐代,“嬢”和“嬢”的使用并没有那么严格。女孩也可以用“嬢”来代表,“嬢”也可以用来代表母亲。
从宋元的戏剧和明清的小说来看,“娘”字仍被用作年轻女子的称呼。
比如《水浒传》中的孙二娘、扈三娘,《金瓶梅》中的吴月娘,《齐鲁灯》中的孔惠娘,《聊斋》中的辛十四娘等。由于当时作者仍用“母亲”一词来称呼女性,因此可以推测“母亲”一词在当时仍可能指年轻的女孩。
当然,随着使用范围的广泛,“娘”更多地被用来表示“母亲”或“与母亲同辈的妇女”,如“阿姨”、“阿姨”、“阿姨”、“万娘”、“皇后”等。新中国成立后,“母亲”一词成为普遍认可的“母亲”含义,被广泛接受。
但在某些词语中,“母亲”一词仍保留着少女的含义,如姑娘、婆婆、新娘、伴娘、美女、厨师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