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闯荡好莱坞的经历,满是无奈与心酸。
在港片时代,他与成龙并称双雄,可一脚踏入好莱坞,却成了被随意拿捏的“透明人”。《敢死队》里,他本该与杜夫·朗格尔上演精彩对决,却被对方举起来狠摔,这场与主线无关的“窝里斗”戏码,刻意将他塑造成团队最弱存在。黑人队员一句“李连杰只能算半个人”的调侃,更是扎心。
更让人唏嘘的是角色矮化:他曾是黄飞鸿、中南海保镖、方世玉等顶天立地的角色,却在《狼犬丹尼》里戴着狗链演“犬人”;1998年《致命武器4》中,他饰演的反派顾华星台词不到十句,全程挨打摆臭脸,片酬仅75万美元,不及男主角梅尔·吉布森的零头,活像个“人肉沙包”。
徐克为他设计的黄飞鸿招式本是大开大合的宗师风范,到了《狼犬丹尼》里只剩锁喉插眼的下三路打法;《霍元甲》北美上映时被剪成104分钟,武学哲思全成打架片段;《龙之吻》里七种传统兵器套路被删得只剩三十秒,导演吕克·贝松空喊尊重,却把他当人形特效工具。
后来他凭《投名状》拿下金像奖影帝,更像是华语影坛对这位漂泊游子的“撑腰”——毕竟欧美院线连他的文戏都不认,海报上举刀的镜头都被P成背景板。曾经的东方武侠传奇,在好莱坞的体系里,终究没逃过被工具化、符号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