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市15届130次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规定》提出,对拾金不昧或处理拾遗物品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和表扬。公安机关按拾获财物价值10%的金额对拾得人给予奖励,奖励金所需经费纳入实施奖励单位部门预算统筹安排。其中,对拾获物品的,按拾获物品评估价值计算奖励金额,并于拍卖、变卖后支付奖金;对拾获现金的,按实际数额计算并支付奖金。冒领、挪用、侵吞遗失物,或者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致使遗失物毁损、灭失的,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规定》提出,凡拾获涉密文件、资料、图纸、重要证件,军用、警用物品,违禁物品以及其它危险物品的,拾得人应及时报告或送交当地公安机关处理。在本次修订中,《规定》强调,各接收单位在接受拾得人送交的遗失物时,应同时向拾得人开具送交遗失物的相关凭证。若对于遗失物发生争议、拾得人领取奖励时,均可以此为证据。
公开招领的时间也从此前的6个月增至一年,逾期无人认领的,现金直接上缴同级财政;物品进行评估、拍卖、变卖,所得款项上缴同级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没有价值的物品,或者价值轻微,无法拍卖、变卖的物品,依法定程序予以处理。
此《规定》一公布,拾金不昧到底要不要奖10%,引来广泛争议。
碰撞
拾得人应有报酬请求权
实际工作中,拾得人首先要妥善保管拾遗物品,还要打电话、发微博找寻失主,若联系失败须将物品交到公安机关,都会耗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应当享有报酬请求权。现实中无论拾获次数还是拾遗物品都可能最多的群体——出租车司机,其中就有不少人建议,若法律能对拾金不昧给予奖励、予以肯定,将对遗拾双方非常有益。
——广州市公安局治安管理支队拾遗物品招领处警员
失主付费物权法早有规定
“拾金不昧奖10%”其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地方的“实施细则”。《物权法》第112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很显然,失主向拾金不昧者支付费用是法定的。只不过,《物权法》没有像广州这次将比例明确为“10%”而已。
此外,捡到贵重物品交到公安机关,也是一种见义勇为行为,应得到荣誉之外的奖励。——广东省法制盛邦律师事务所律师 刘红
发达国家
奖励比例更高
“有偿拾金不昧”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完全靠道德或舆论的力量维持拾金不昧的义举不太现实。就连发达国家也有类似的法律,比如在德国,一般是付给拾得人报酬5%;日本则更高些,拾得人可获得20%以下报酬。
——广州市社科院高级研究员 彭澎
展开全文
职业便利者应降低奖励
奖励办法可以更加完善,比如,按遗失物价值10%的金额奖励拾金不昧者,应该设定上限,避免金额太大令奖励变味;具有特殊职业便利的人,比如保安、巡警、出租车司机等,其奖励比例应该适当降低;规定确有特殊困难的失主不必拿出10%进行奖励,如辛苦凑齐用来治病、还债、交学费的钱。
——中国好人网创办人、华南师范大学理论部副主任 谈方
奖励是对道德的侮辱
“打九折的拾金不昧”是变了质的“拾金不昧”,拾得人若接受奖金,性质就全变了,这样去鼓励拾金不昧,是对道德的侮辱。
贪财之人绝对不会因为10%的奖励就将失物归还,而物归原主之人又没有必要贪图这10%的额外奖励,如此规定等于是给道德高尚者的头顶抹了一层灰。——某媒体记者
评论
与其现场商量
不如先定标准
1月8日,广东省广州市推出《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提出接收单位在接收拾得人送交的遗失物时,应同时向拾得人开具相关凭证;公安机关按拾获财物价值10%的金额对拾得人给予奖励。
该规定引发网友热议,其不但明确了对拾遗物品的管理单位、管理责任、处理办法,让单位或个人拾获的遗失物在处理上有制度可循,有规矩可守,更进一步明确了相关奖励金额。为保障这一规定能够落实,上述规定还特别指出奖励金所需的经费纳入实施奖励单位部门的预算统筹安排。
这一规定,无疑将产生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鼓励更多人拾金不昧。拾金不昧不仅是传统美德,而且按照相关法律规定,拾获他人财物不归还、占为己有,或者是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他人遗失物品损毁、灭失的,将要承担法律责任。现实中,拾获他人财物并交给失主或公安部门,拾得人往往要承担一定的交通成本、时间成本等,这无形中降低了人们拾金不昧的动力,甚至可能让人觉得拾金不昧是一种“亏本买卖”。如今公安机关按拾获财物价值10%对拾得人进行奖励等规定,不仅可以让拾得人归还财物时得到一定补偿,而且可能促使更多人能够更放心地拾金不昧。
另一方面,如此规定可以适当减少拾得人与失主之间的纷争。根据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拾得人向失主归还财物时,可以索取必要、合理的补偿,这是法律允许和支持的。但到了现实中,“合理必要”实际上很难精确界定。比如,日前四川某地一男子乘坐出租车将笔记本电脑遗落车内,打电话给司机请求归还时被要求支付800元“送还费”,由此引发热议。若当地也有明确的关于拾遗物品的奖励规定和标准,双方都按规定和标准办事,事情的处理应该会简单不少。
广州的拾遗物品管理规定,其效果和社会影响,值得期待。综合南方都市报、广州日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