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格扁茎铜剑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格宽2.7厘米、剑长32厘米
张家界地区在战国时期属楚地,这把剑的出现却完全有别于楚式剑和巴蜀式剑,剑为扁茎,剑身与茎合铸,中有凸脊,茎靠近剑首凸脊部有一圆孔。
宽格,呈梯形有肩,可活动,作箍状套在剑身上。格一面为凸出对称▶◀纹,一面为「 」纹。格肩两面饰两排平行中脊处相背的横人字纹。此独特的风格及纹饰特征,考古专家何介钧先生认为“......有可能是居留在这一地区的濮人所创造。”
除了上面这把剑,与其同时出土的还有下面一组陶器,它们分别是绳纹壶、钵、豆,及铜带钩一件。
陶壶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腹径16厘米、底径0.9厘米、通高22.7厘米
保存完整,泥质黑衣黄陶,有盖,顶微隆,上无纽,亦无捉手,子口内收,素面无纹。喇叭形口,平沿,粗颈内弧,斜肩,球状鼓腹。腹下部有不规则划纹,似绳纹又似弦纹。较矮圈足,平底。
陶钵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口径21.6厘米、通高10厘米
泥质灰陶,上施黑衣。平沿,口稍内敛,外弧腹,尖圜底,腹部饰细绳纹。
陶豆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盘径12.8厘米、通高8.8厘米
2件豆器形状、大小、高矮几乎一样,均泥质黑衣灰陶,素面无纹。形体矮小,盘口内敛。小喇叭形足,足小于盘,柄较细,中空及盘底。
铜带钩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残长33厘米
琵琶形,面部圆弧,平脊微凹,圆纽。
根据湘西、湘西北地区的战国墓葬考古资料显示,陶器大部分以鼎、敦、壶或鼎、豆、壶为组合,多出豆的墓葬划归楚墓的范畴。这种与宽格剑同出的器物组合是很少见的,为濮人墓葬文化遗存典范。12号墓别具一格的墓葬形制及器物组合,已成为判定濮人文化遗存的标尺,是目前湘西、湘西北地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战国早期濮人墓葬。
文字:尚巍、张立丽
图片:陈武
编辑:田嫣
审核:米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