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会EPNF的此次拍摄进一步印证了白鱀豚尚未灭绝,是令人欣喜的具国际影响的大事。绿会认为应采取紧急行动加以保护,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同时对流经芜湖和铜陵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也不言而喻。绿会中华白鱀豚保护地也将尽全力整合各方力量,开展白鱀豚调研与保护工作,并设立长期监测点,也希望得到有关方支持。绿会也建议相关部门对长江水域存在的非法捕鱼、挖砂和繁忙航道等对淡水豚生存空间形成挤压的状况进行整治。
(来源:China Daily)
近日,《中国日报》英文版(China Daily)刊专文谈绿会EPNF的此次意义深远的拍摄,并给人以希望地详述绿会同仁和资深专家的解读。特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来源:绿会)
图片为“长江女神”的生机带来希望
作者:Luan Xiang
白鱀豚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至今已有十多年。人们都相信它们已经灭绝,但就在上个月,如同媒体报道的,有些观测者称目睹到了这种淡水动物。随着亚洲最长水道的复苏,最近有图片显示据信是消失已久的“长江女神”,这一石激起千层浪般地引发了公众的兴趣和希望。
白鱀豚被誉为“长江女神”( 资料图来源:IC)
很多观测者认为,白鱀豚是仅存于长江中下游的一种独特淡水物种,目前在野外已经灭绝。然而,一些环境科学家从未停止过相信,世界上第三大流域内的某个地方,这一稀有物种仅存的几个成员正远离人类活动而顽强地生存着。
五月初,中国生物多样性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中国绿发会)发布了一幅四月份于安徽省东部芜湖附近的长江带拍摄的类似白鱀豚的图片。中国绿发会称,几位致力于研究白鱀豚的专家证实,图中显示的生物是一个幸存的活标本。“虽然白鱀豚极有可能在野外灭绝,但仍有可能存在几个最后存活的标本。”中国科学院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教授这样说道。他表示,在没有进一步证据的前提下识别图片中的生物是不明智的。但是同时,有些观测者也说,目前确认白鱀豚“灭绝”还为时过早。
中国绿发会白鱀豚项目负责人的说法是,证据的出处不仅限于一幅图片。三年来,他们一直在通过野外观测期望可以捕捉到这一长江的独特淡水豚类。去年五月,几名观测者声称目睹到这种体型优雅的哺乳动物。
根据该图片拍摄时身在现场的白鱀豚专家李新元(注:是白鱀豚专家华元渝教授的弟子)之描述,此次与“长江女神”的遭遇“很是情绪化”。他指出白鱀豚的行动并非独立。“连续两天,我们的考察队队友看到了白鱀豚,但是在他们按下(相机)快门之前就消失了。第三天,摄影师焦少文决定用相机镜头而不是双筒望远镜观测水面,所以他能够在白鱀豚浮出的一刹那立即捕捉到。李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领导了一个白鱀豚迁地保护项目。他认为,如果那真的是白鱀豚,很有可能是在附近巡游的一小群。
他还说,“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由于国家主导的保护措施,河流水质和生态系统都得到了改善。”他特别补充,如果环境持续改善下去,很多观测专家对白鱀豚再次浮出水面表示乐观。
华元渝是上世纪八十年代第一批对白鱀豚进行考察的科学家之一。他说:“为了挽救可能存活的白鱀豚,需运用我国最好的资源、人才和技术来采取紧急行动。”这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的退休教授说:“长江沿岸的水上交通状况应妥善管理,为的是减少这些受声呐制导生命的豚类所受噪音影响。”他谴责那些破坏性捕鱼方式,如高压电捕鱼、漂浮刺网等等。
华元渝说,为了保护白鱀豚和它们的猎物,这些做法都应严格禁止,任何违规行为都应受到惩罚。“白鱀豚是一种通过肺部呼吸的哺乳动物,如果受到电的冲击,会失去意识并被淹没。”他指责了某些捕鱼方式以及将垃圾排入水道的行为。他呼吁加强执法力度,使当地渔民受到更好的教育,帮助他们成为生态系统的保护者。“长江的保护应包含水域、沿岸和湿地,因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他建议扩大白鱀豚保护区,以覆盖芜湖可能的最后几个白鱀豚栖息地。华教授很乐观地看到,若环境持续改善,白鱀豚将会回归。他曾发明了一种声呐定位方法,在1986年用来率领团队观测和推断白鱀豚种群的规模和分布。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还有大约300只白鱀豚家族式地盘踞在长江沿岸。华教授认为,这些聪明的哺乳动物一直躲避着人类活动与河流产业,在还未开发的水域静静地存活。
白鱀豚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繁盛了2000多万年。然而,近几十年来,工业化捕鱼的兴起和运输的热潮把它们推向了灭绝的边缘,和平的生存被打破了。在古代,这种哺乳动物被视作沿着长达6,380公里的水道保护渔民和水手的女神。
数量曾被形容为“众多”,已知的最后一只被捕获的白鱀豚卒于2002年。2006年,一支国际远征队寻找白鱀豚存在的证据未果之后,这一物种在次年被宣布为“功能性灭绝”。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白鱀豚为定为“极度濒危、可能灭绝”。在“女神”缺席的环境下,中国一直在积极努力恢复长江的生态系统。
生态文明建设已被写入宪法作为国家的发展目标。科学考察已经证实,江豚,另一种长江流域的典型哺乳动物,数量显示出增加。根据华元渝的观点,白鱀豚的重现是长江生态改善的证明。来自武汉水生生物研究所的专家表示,对江豚等物种在长江流域自然栖息地的保护和恢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目前的发展战略已经在朝着正确的方向调整,”他说,“监测、保护和恢复长江的生态和自然栖息地应是我们今后五十年的主要任务。”
完整原文请参阅:
http://www.chinadaily.com.cn/a/201805/29/WS5b0c9d25a31001b82571cca4_2.html
文/牛静美 审/Shuya 编/Angel
【公益募捐】濒危物种全国保卫战
联系我们
了解公益项目详情,请↙↙↙点击“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